近日,黄岩岛周边海域波澜再起。美国与菲律宾在短短48小时内接连发起侵扰行动,从菲方公务船的试探性闯岛到美军驱逐舰的直接越界,挑衅节奏之密、层级之高,使南海局势高度紧张。
8月11日,菲律宾多艘海警船与公务船便以为渔船补给为名,悄然抵近黄岩岛潟湖入口。这些船只试图突破中国海警的常态化管控未果。中国海警迅速出动,通过无线电警告、航线阻隔等标准程序,在两小时内迫使菲船离去。
不料,隔日局势骤然升级。美军希金斯号导弹驱逐舰与一艘濒海战斗舰组成小型编队,径直闯入黄岩岛12海里领海。
与以往单打独斗不同,此次美军行动明显带有策应菲方的意味,两舰航线恰好掩护了菲律宾一架搭载记者的侦察飞机。
展开剩余73%面对这一赤裸裸的挑衅,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反应迅速,052D型驱逐舰当机立断,通过战术机动拦截,舰载雷达全程锁定目标,直至发出严正警告后,美舰才悻悻离去。
菲律宾美国前后闯入黄岩岛,可以看出美菲近期军事协作有所升级。自美国防长访问马尼拉后,双方不仅加速推进巴拉望岛无人艇基地建设,更在南海开展多轮联合巡逻。
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甚至罕见与印度达成军演协议,试图构建多边介入的假象。这让菲律宾自以为有了靠山,在黄岩岛问题上的态度日趋强硬,大有铤而走险之势。
从以往的偶尔挑衅,到如今两天内的连续动作,美菲显然在测试中国的反应。通过这种高频骚扰,美菲既想麻痹中方,又企图通过既成事实改变黄岩岛管控现状,消耗中国海空力量的部署资源。
8月11日的行动由菲律宾主导,美军仅提供情报支持,而13日的闯岛则完全由美军操盘,菲方转为配合角色。这种变化折射出美国对南海事务的介入已从幕后走向台前,其印太战略在南海的落地正从部署计划转为实际动作。尤其美军此次派出的希金斯号驱逐舰,配备有宙斯盾系统和标准-6防空导弹,具备较强的攻防能力,其闯入行为极具军事威慑意味。
根据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,领海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,外国军舰未经允许的进入构成严重侵权,美菲此举显然是在挑战中国的主权底线。
面对菲律宾的民事船只,中国海警依法采取行政执法措施。而当美军舰机介入时,解放军南部战区立即启动军事应对机制。这种分级应对机制既体现了对事态性质的精准判断,也展示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多层次能力。
特别是中国战机在拦截菲律宾侦察机时,保持61米的近距离警示,既避免直接冲突,又传递出寸土不让的坚定态度。
就在美军舰闯岛前一天,菲律宾军方发言人特立尼达突然表态,全军被要求严禁动用武力,仅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例外。
菲律宾在美菲军事协作升级的背景下,急于借助美国支持在黄岩岛问题上谋取利益,频繁发起侵扰行动试图改变现状,但又深知自身实力远不如中国,不敢真正引发武装冲突。
菲律宾试图通过严禁动用武力的表态,向中国传递不会主动升级局势的信号,实际上也是想让中国在面对其持续挑衅时投鼠忌器,避免中方采取更加强硬的反制措施,以退为进,既想占便宜又不想承担冲突风险。
然而,中美一旦在南海爆发冲突,菲律宾必将成为弃子,最终得不偿失。
菲律宾似乎也低估了局势失控的风险。美国在巴拉望岛援建的无人艇基地即将完工,该基地可使美菲无人装备在1小时内抵达黄岩岛,大大缩短反应时间。这种军事存在的前置化,极易在突发摩擦中引发误判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印度近期与菲律宾举行的联合军演,虽然规模有限,但南海问题有向多边化扩散的趋势。
目前,中国在南海的防御体系已日臻完善。从岛礁建设形成的铁三角支撑,到海空力量的常态化战备巡逻,再到军民融合的快速响应机制,构成了多层次、立体化的主权维护体系。
中国在南海的执法行动始终保持着最大克制,但这绝不是软弱的表现。正如去年日本军舰擅自闯入领海时,解放军直接开炮警告,足以证明该出手时,中国从不迟疑。如今南部战区已明确表态,部队时刻保持戒备,任何敢来挑事的国家,注定没有好下场。
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填海造岛实践,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和工程模式,这些岛礁在维护主权、保障民生、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这种成功经验自然让人联想到,类似模式或许能应用于黄岩岛,并在此建立基地,以更好地应对该海域的复杂局势。
美菲双方各怀鬼胎,想把南海这潭水搅浑。但他们显然忘了,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无比坚定。如果菲律宾把中国的克制当成软弱,美国以为靠耍横就能占到便宜,最终只会是自讨苦吃。
发布于:湖北省